一、事件概况
2020年11月22日,据媒体报道,四川成都的刘先生和朋友在一家火锅店排队一小时,却因没有女性陪伴被拒绝入内。刘先生称,拿号的时候服务员并没有说过必须有女性陪同,而排队一小时之后,店家却拒绝他们就餐,最终在民警的协调下,餐厅才安排了一名女性工作人员陪同刘先生用餐。对于这次不愉快的就餐经历,刘先生表示很尴尬,感觉自己受到了歧视。
二、事件发展趋势
11月22日,微博@漩涡视频(粉丝66万,认证信息为西安商报漩涡视频官方微博)率先以#男子因无女性陪伴进火锅店被拒# 为话题,报道了“成都某火锅店要求用餐必须有女性陪伴,男子排队一小时被拒:感觉受到歧视”一事,引发网络热议。
22日晚,#火锅店要求用餐必须有女伴# #成都一火锅店要求用餐必须有女性陪伴# #火锅店要求用餐必须有女伴陪同#,事件后续#要求用餐必须有女伴火锅店暂停营业#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,相关阅读量达到2.7亿,讨论量达到9784。头条新闻、每日经济新闻、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在该话题传播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,带有“性别歧视”的言论不断将舆论推至高潮。
23日,该火锅店在美团APP上更新信息称:“停业调整,补妆去了,等我回来”。此言论进一步引发网友对该火锅店的不满,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热议。当晚7点,火锅店闭店歇业。店门口也已经贴上了提示:本店今内部调试,暂停营业,营业时间另行通知。
三、网民观点
从网民态度看,有36%的网友认为该火锅店的规定存在歧视男性,物化女性的倾向;20%的网友认为商家做法不妥,应该在顾客排号之前,提前告知,才能避免误会;15%的网友认为这是火锅店在“男女对立”话题下的营销炒作,质疑相关顾客一定要在这家火锅店吃火锅的行为是商家自导自演。12%的网友认为这家火锅店的特色就是为“女神”而开的,不应该强求;10%的网友认为火锅店不应该有硬性规定,来者是客,消费平等;还有7%的网友持其他观点。
四、舆情观察
截至目前,该事件已经平息,但就该事件呈现出来的议题争辩却一直争论不休,那么在这件事中,媒介事实是怎样影响舆论的呢?
媒体报道性别化
在此事件中,性别议题在报道中被优先设置,从@漩涡视频带话题#男子因无女性陪伴进火锅店被拒#报道整件事开始,就已经为该事件定了性,“男性”“女性”在当下性别舆论场具有争议性强、关注度广、参与度高的特点。媒体在报道或转载过程中,更加强调“无女伴不让用餐”“男子吃火锅被拒”等字眼,鲜有媒体报道该火锅店本身就是主打女性市场的火锅店,当天拒绝男子进入火锅店是符合火锅店的特色的。从网民观点来看,舆论也更加倾向于讨论该火锅店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。媒体在报道性别议题时,不能只追求流量、关注度,借助有争议性的话题性描述制造轰动,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,要努力规避其中的舆情风险点,正确引导舆论,防止舆论出现偏激共振的现象。
刻板印象致使舆论失焦、群体极化严重
近年来,媒体为制造轰动,当前舆论场大致呈现出三种当代女性的“刻板印象”,将女性置于不公平、不适当的道德审判中的“女祸论”,受众猎奇动机驱使下而出现的蛮横与无知的两极化女性形象,因消费主义盛行被严重商品化的女性形象等。(人民日报《大众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分析及纠偏之策》),媒体在报道中不断对女性进行新闻描写,过度煽情与刻意拔高女性在重大事件中的地位,使得“刻板印象”的程度越来越深。事件中,媒体有意将“消费者权益”的议题引向“性别歧视”的议题,报道有失偏颇,出现了新闻失真的现象。在性别舆论场,圈层化现象较为突出,“女权觉醒”也是当下的重点议题,所有有关女权的讨论铺天盖地,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舆论场,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群体极化效应。事件中部分网民将该火锅店视为“对女性的物化、对男性的歧视”也是群体极化效应下的不理智、不客观的看法。
新闻报道过程中,应该以事实为依据,及时、客观、准确地描述事实真相,把现象说全,把问题说清,把原因说透,把责任说到位。舆论存有误解,要及时澄清;自身确实存在问题,也不能遮遮掩掩。新闻议题设置过程中,要注重将媒介事实与事实相联系,报道不能以偏概全,应该“去伪存真”,正确引导舆论。